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

【令牌体现精神·音频账号】这个纺车既是一种荣

2025-10-24 11:15

【延续火花,开启新征程——信物见精神】本期信物:授予陕甘宁边区黑玉祥的纺车(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)。一个木制纺车静静地陈列在颜革命纪念馆内。 “小纺车呼呼地转着,纺线颤抖着……”面对着这把送给陕甘宁边区黑玉祥的纺车,唱起《纺车歌》总能让我们回想起那些“我们自己做的,吃饱穿暖”的日子。抗日战争进入阶段性阶段后,敌后战场斗争形势更加严峻。 1941年至1942年,这是中国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。通往陕甘宁边区的各个路口都设立了检查站,棉花、布匹等严禁通行。面对经济封锁,敌后军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。当时,党中央号召全体军民自己动手,保证温饱,在边疆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生产运动。从此,纺线能力成为了延安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,纺车走进了千家万户。 “三年新生活,三年旧生活,又三年修缮保养”成为当时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。 1941年春,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延安南泥湾实施军垦。为了满足军用和民用对纺车的需要,他们制造了数千辆纺车,并发送给各个单位。纺车技术不断进步改进后,由每人每天一到三两纱线提高到四到十二两纱线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开荒、种菜、种粮、养殖、制造……在大生产的火热运动中,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劳模、突击高手。纺车虽小,但威力却很大。在大生产运动中,陕西延安延川县农民黑玉祥积极纺线,每天纺线10多两,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“二等模范”。 1943年11月,自治区政府奖励他一个轮胎轮和奖状。 1984年5月,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看望延川县徐家河村劳动英雄黑玉祥,索取边区政府赠与他的纺车,并指定为将其作为一流的文物进行展示。 “花篮里的花香了,听我唱歌……”这首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《南泥湾》至今仍在传唱。当时,大批军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,将“陕北江南”荒芜的南泥湾改造成整齐的窑洞、郁郁葱葱的田野、成群的牛羊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+86-765-4321
    [email protected]
    +86-123-4567
    天朝天堂路99号